全國減速機標準化委員會(以下簡稱“全國減標委”)舉行擴大會議,討論通過了全國減標委“十二五”工作規劃,明確“十二五”規劃綱要:切實貫徹執行國民經濟“十二五”發展規劃綱要和我國裝備制造業發展振興目標,努力提升全國減速機企業乃至全行業的標準化管理水平,使國產傳動設備適應我國重點和重大裝備制造業在現代國民經濟建設中的發展需要,為我國裝備制造業實施由生產大國過渡到研發與制造強國保駕護航。
國務院于2011年12月30日印發的《工業轉型升級規劃(2011~2015年)》,是進一步調整和優化經濟結構、促進工業轉型升級的重要舉措。毋庸諱言,《規劃》對于促進我國機械工業的發展及轉型升級亦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有鑒于此,筆者現就機械工業轉型升級提出以下三點建議:
一是從進口機械產品中尋求發展重點。近兩年來,我國機械工業進口高速增長,進口規模屢創歷史新高。機械產品的大量進口,一方面為我國調整經濟結構、提高裝備技術水平創造了條件,為我國經濟發展增強了實力;另一方面也給國內機械行業帶來巨大壓力,國內企業要把握機遇,迎接挑戰,提高自主創新能力。
進口產品是用戶實實在在的需求,也突出反映了國產產品與進口產品存在的差距。據海關統計,這兩年進口量較多或技術含量高的機械產品主要有:大馬力拖拉機,百萬噸級乙烯關鍵設備,金屬軋機及其關鍵零部件,工程機械關鍵零部件和挖掘機,高檔印刷機械,高檔數控機床,超臨界、超超臨界和循環流化床等發電設備(尤其是汽輪機)的關鍵零部件,百萬千瓦級核電裝備的關鍵部件,智能電網的關鍵設備等。
要對進口產品進行仔細分析,從中選擇進口量大、技術含量較高的產品,并考慮適應用戶個性化、專用化要求等因素,從本企業的條件出發,研制攻關,不斷創新,逐步形成自主知識產權,加快發展。
二是提高產品質量,創立品牌,降低生產成本,提升企業競爭力。對于量大面廣、市場需求比較穩定的機械產品,要著力于提高產品質量和可靠性,產品技術標準向國際技術標準或國際先進技術標準靠攏,不斷開發適應用戶需求的新品種,創立品牌,并加強管理,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經濟效益,從整體上提升企業的競爭力。
當前要關注從我國臺灣地區降稅進口的機械產品。按照《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從2012年1月1日起,中國大陸從中國臺灣進口的機械產品有近百種大幅度降低進口關稅,其中機床工具居多,如數控臥式車床、數控平面磨床、機械壓力機、金屬或非金屬加工用各種工具、成形加工機床零附件等。例如數控臥式車床,目前大陸進口關稅為9.7%,按《協議》規定,從中國臺灣進口給予零關稅優惠,這就給大陸相關企業帶來困難和競爭壓力。建議大陸有關企業要不斷提高產品質量,加強管理,降低生產成本,以積極的態度參與競爭。
三是實施“走出去”戰略,加大國際化經營力度。據聯合國貿發組織公布的數字,中國對外投資總額已經由2008年的世界第12位,上升到2010年(投資金額688.1億美元)的第5位。另據全球4大會計所之一普華永道報告:
2011年中國大陸企業海外并購交易207宗,金額達429億美元,預計2012年仍將持續兩位數增長。我國已進入海外投資較快增長階段。目前,國家有關部門正在制訂相關法規,促進到境外投資的便利化。
近幾年來,我國一些有條件的企業,開展國際化經營取得了實效,有的已經或正在逐步建立全球銷售服務網點和區域營銷中心,為進一步擴大出口創造了很好的條件。特別值得提出的是,一些有實力的企業并購境外技術先進的知名企業取得了成果。如北京一機床并購德國瓦德列希•科普科,吉利汽車并購沃爾沃汽車,以及2012年1月成交的三一重工并購德國工程機械知名企業普茨邁斯特(生產混凝土機械)等。要鼓勵更多有條件的機械企業“走出去”投資辦廠,或與當地企業合資、合作,或有選擇地并購境外具有先進制造技術的企業。
從目前情況看,如果并購企業與國內企業生產同類產品、技術水平接近,可以合理調整零部件生產分工,形成產業鏈,加大零部件生產批量,以降低成本,提高競爭力。如果并購企業產品制造技術先進,要針對不同國家的有關規定,采取靈活有效措施,創造條件逐步將先進技術移植到國內企業生產的產品中,以此促進我國企業產品結構的調整,加快轉型升級。